煤化工大气污染处理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
以煤化工生产实践为基础,分析了煤化工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特征,总结了国内外煤化工大气污染物处理技术,并对煤化工大气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。通过分析,认为煤化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复杂,对于成分较为单一的大气污染物处理,有较为成熟的处理技术,处理效果较好,如布袋除尘处理固体颗粒物技术、选择性催化还原法(SCR)处理氮氧化物技术、氨法脱除二氧化硫技术、吸收法处理氨气技术等;对于成分复杂的大气污染物的处理,以催化燃烧、负压回收为代表的高效处理技术,处理效果显著,是今后发展的方向。另外,废气治理多联产工艺、废气一体化治理工艺也是煤化工大气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。
关键词 煤化工,大气污染,负压回收,催化燃烧,一体化治理
随着各类大型煤化工项目的建成投运,煤化工项目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随之显现。煤化工项目的大气污染是主要污染之一,无组织排放的烟尘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氨气等,已经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民众的健康生活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,贯彻落实《大气十条》相关要求,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随着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不断修订完善,更加凸显出煤化工项目加强大气污染治理、紧跟环保新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煤化工项目的大气污染源种类较多,排放量较大,排放点较分散,排放的气体成分复杂,难以用单一的处理技术处理。因此本文在分析了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特征的基础上,介绍了目前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,并对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处理技术进行展望,可为煤化工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。
1 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物来源及特征
1.1 固体颗粒污染物
固体污染物主要来自煤料制备、燃烧和煤气净化过程。煤料制备过程产生的污染来自原煤的堆放、破碎和输送过程产生的粉尘。煤料燃烧过程产生的污染是煤在燃煤锅炉、气化炉、焦炉等设备燃烧过程排出的微小灰粒,粒径在 1 μm~100 μm[1]。煤气净化过程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烘干物料,如生产硫酸铵过程中,湿硫铵由热风加热干燥,部分硫铵颗粒随废气排出,形成固体颗粒污染物。
1.2 氮氧化物
煤化工生产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,主要来自煤的燃烧。梁俊宁等[2]研究表明,煤作为燃料燃烧时,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均在2.70kg/t以上,而原料煤在利用过程中,最大排放系数是0.17 kg/t,说明煤在作为原料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要远小于煤的燃烧过程。煤燃烧过程产生的氮氧化物中,NO占90%以上,其余为NO2[3]。煤化工项目氮氧化物排放途径:一是原煤燃烧产生,如气化炉、燃煤锅炉等;二是煤气燃烧产生,如焦炉加热煤气燃烧,管式炉煤气燃烧等。
1.3 二氧化硫
煤化工项目二氧化硫排放途径主要来自原煤燃烧和煤气燃烧,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0%~90%[4],如燃煤锅炉、焦炉、加热炉等。还有一部分来自生产过程和开停车、事故状态下的排放[5],如煤制天然气硫磺回收单元的尾气排放及非正常情况下的排放;煤制油工艺中硫磺回收装置的尾气焚烧排放;煤制甲醇工艺硫磺回收装置、低温甲醇洗尾气洗涤塔尾气和气化炉开车升温废气、气化炉停车排气等非正常排放。
1.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
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主要来源于焦炉、焦油槽、甲醇合成塔、甲醇储槽、污水处理池等[6],多为无组织排放。研究表明[7],无组织排放VOCs占到化工企业VOCs排放的50%以上。其中焦油储槽排放的VOCs包含苯[a]并芘、氰化氢、酚类、非甲烷总烃、氨、硫化氢等。粗苯储槽排放的VOCs包含苯族烃、非甲烷总烃、二硫化碳等。甲醇储槽排放的VOCs为甲醇挥发气体。污水处理池产生的VOCs包含烷烃、卤代烃、烯烃、芳香烃、含氧有机物和硫醚等6类40种化合物[8]。
1.5 氨气
煤化工项目氨气污染主要来源有:一是煤气净化单元的各类含氨物料挥发,如氨水槽、焦油槽、氨法脱硫溶液槽、煤气冷凝液槽等;二是氨回收过程排放的氨气,如蒸氨塔蒸氨、无水氨生产过程产生的氨气等;三是合成氨生产单元产生的弛放气,据统计,1 t液氨释放的弛放气中含氨量达19 kg,是氨气污染的重要来源。
1.6 一氧化碳
一氧化碳在焦炉煤气中体积分数为5.5%~7.0%,主要随煤气的泄漏而产生。煤化工项目一氧化碳污染主要来自焦炉推焦过程烟气的无组织排放,事故状态下焦炉集气管烟气排放,煤气净化单元焦油、氨水等物料挥发,以及煤制乙二醇冷箱甲烷放散气体等。
1.7 硫化氢
焦炉煤气中硫化氢质量浓度为6 g/m3~8 g/m3,主要来自中压气、干气、液化气的泄漏。煤制天然气低温甲醇洗过程中,由于工艺波动,会造成二氧化碳尾气中的硫化氢超标排放[9]。另外,焦油、煤气冷凝液、脱硫液中的硫化氢,会从物料储罐放散处无组织排放,造成污染。
1.8 萘
焦炉煤气中萘质量浓度为8 g/m3~12 g/m3,在煤焦油中质量分数约10%,洗油中质量分数约8%。萘的污染主要发生在涉萘化工生产过程中,如煤焦油的炼制和加工过程,粗苯生产提萘过程等。煤化工项目萘的主要排放为焦油槽不凝尾气逸散,粗苯生产中洗油的挥发,萘油槽尾气逸散和萘加工过程尾气排放等。
2 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物处理技术现状
2.1 固体颗粒物处理技术
固体颗粒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沉降法、湿法和过滤法。沉降法是利用颗粒自身的重力和离心力,使气体中的颗粒物沉降收集的方法,广泛应用于初级除尘。肇德胜等[10]研究的锥顶进气重力除尘器除尘效率最高可达72.1%。湿法是利用水和其他液体使颗粒湿润并加以捕集的方法,常用的设备为水浴除尘器。王玉艳等[11]对硫铵水浴除尘器进行改造,使周围大气和操作岗位空气中的硫铵颗粒质量浓度均小于2mg/m3。过滤法是使含有颗粒污染物的气体经过有许多毛细孔的滤料,将颗粒污染物滞留下来的方法,比如布袋过滤、填充层过滤等,其中布袋过滤除尘广泛用于焦炉烟气除尘和电厂飞灰除尘,能够使排放质量浓度小于10 mg/m3[12]。
2.2 氮氧化物处理技术
煤化工项目产生的氮氧化物主要采用过程控制、尾气脱硝或二者组合处理的方式。焦炉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,主要采取过程控制和尾气脱硝工艺。过程控制包括降低燃烧室温度、废气再循环、控制阶段燃烧技术。段菁春等[13]研究表明,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后,焦炉中氮氧化物的排放质量浓度由1 300 g/t~1 900 g/t(以焦炭计)降为 450 g/t~700 g/t(以焦炭计)。尾气脱硝工艺主流技术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(SCR)。该法是在操作温度300℃~400℃的条件下,利用负载于TiO2的V2O5、WO3作催化剂,用氨作还原剂进行氮氧化物脱除的过程,氮氧化物减排可达90%以上[13]。该技术采用模块化的催化剂,便于催化剂更换,在燃煤锅炉、焦炉废气的氮氧化物去除方面,应用较为广泛。
2.3 二氧化硫处理技术
二氧化硫处理的方法有物理法、化学法和生物法。物理法可分为干式吸附法、溶剂吸收法、膜分离法等。干式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的吸附、分离、再生的过程,来实现对二氧化硫的脱除。K.TAKAFURU等[14]提出了一种活性炭烟气脱硫装置,利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和烟气中的氧,将SO2氧化为SO3,之后用水吸附SO3,使之变为硫酸,并从活性炭中除去和回收,该法脱硫率可达85%。膜分离法是采用微孔膜,在一定的压力下,只允许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穿过微孔,从而实现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分离。范晓丹等[15]开发了低浓度烟气脱硫的γ-Al2O3复合膜脱硫工艺。该工艺采用膜分离技术,对低浓度烟气进行脱硫,γ-Al2O3复合膜包括 K2O/γ-Al2O3和 K2O/B2O3/γ-Al2O3复合膜。化学方法中的代表是石灰石法和氨法。氨法是采用氨水溶液作为吸收剂,与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铵溶液。杨叔衍等[16]提出了一种双塔式氨法脱硫工艺,烟气脱硫过程在由预洗涤塔与脱硫塔组成的双塔中进行。该方法操作简便、净化后烟气中的气溶胶少、硫酸铵产品回收率高。微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无机硫化物所具有的还原作用,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代谢,来去除二氧化硫。微生物法设备简单,节省化学脱硫剂,回收效果好,避免二次污染,被认为大有前景[17]。
2.4 VOCs处理技术
VOCs处理的主流技术包括吸附回收法、催化燃烧法、冷凝法以及生物法等。吸附回收法是利用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,对VOCs中各组分选择性的吸附。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、活性炭纤维、分子筛等。该法具有设备简单、操作灵活、去除效率高的优点,但存在投资运行费用高且有二次污染的缺陷。催化燃烧法是指在燃烧过程中,VOCs中的有机物通过合适的催化剂进行低温氧化分解的方法[18]。该法可以高效、彻底地处理含有复杂组分的VOCs气体,但前期投资相对较大,对催化剂要求比较高,在催化燃烧过程中,还会产生一些二次VOCs,含硫和含氯VOCs容易使催化剂失活。冷凝法是通过加压或降低温度,使废气中的VOCs发生凝结,从而达到净化和回收废气的目的。研究表明[19],冷凝法可以去除80%~90%沸点为60℃的VOCs。该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,多与吸附法、催化燃烧法或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,可降低运行成本、提高处理效率。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,将VOCs转化为CO2、H2O等无机物,具有工艺设备简单、运行费用低、二次污染小等优点。但其对场地、操作条件要求较为苛刻,设备体积大,净化速度较慢,仅适用于低浓度VOCs净化。
2.5 含氨废气处理技术
硫化氢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、吸附法、催化燃烧法等。吸收法是利用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的特性,采用碳酸钠、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洗涤吸收的方法,一般用于硫化氢浓度高、气量大的废气处理。吸附法是利用某些多孔物质的吸附性能来净化气体的方法,常用于硫化氢浓度较低的废气处理,吸附剂有活性炭、分子筛等。李凌波等[23]采用FC-Ixx催化剂对硫化氢气体进行焚烧试验,当硫化氢进气体积分数不大于3 370 μL/L时,硫化氢的转化率及二氧化硫的生成率均接近100%,可满足硫回收装置尾气处理要求。
2.6 一氧化碳处理技术
一氧化碳的处理技术主要有源头控制、燃烧处理、燃料管网回收利用等。针对焦炉荒煤气逸散造成的一氧化碳污染,采用高压氨水喷射,在桥管内喷洒区域的后方及上升管内产生较大的负压,使荒煤气由炭化室经上升管、桥管、吸入集气管内,以避免荒煤气溢出。事故状态下焦炉逸散的大量荒煤气,采用自动点火燃烧的方式处理。焦油槽、冷凝液槽、氨水槽逸散的含有一氧化碳的放散气体,可采用负压回收至燃料管网的方法,实现一氧化碳的净化和回收利用。
2.7 硫化氢废气处理技术
如表1、图3所示,山西沿黄地区没有5A级景区,A级景区也较少且集中分布在运城地区,北部的忻州和吕梁沿黄地区仅有两处3A级景区。再者,沿黄景区的规模普遍较小,众多景区仍处于开发阶段。
2.8 含萘尾气处理技术
含萘尾气的处理技术有吸收法、燃烧法、负压回收法等。吸收法是根据萘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,采取有机溶剂喷洒洗涤,实现萘的净化。但由于有机溶剂的挥发,会产生二次污染。燃烧法是将含萘尾气集中收集后,进入焚烧炉燃烧,生成水和二氧化碳。此法具有燃烧彻底、无二次污染的优点。负压回收法是利用负压燃气管网吸收含萘尾气。葛东等[24]针对焦化厂生产过程产生的含萘尾气,利用煤气鼓风机前负压煤气管道吸力,将含萘尾气引入煤气负压管道,实现含萘尾气的净化。该法工艺简单,成本低,无二次污染,但由于萘容易结晶、堵塞管道,需对输送管道进行伴热[25],且对储罐的密封要求较高,需采取氮气密封的方式,杜绝空气吸入。
3 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发展方向
3.1 成分较为单一的大气污染物的处理,如布袋除尘法处理固体颗粒物技术、选择性催化还原法(SCR)处理氮氧化物技术、氨法脱除二氧化硫技术、吸收法处理氨气技术等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这些技术仍然是煤化工大气污染处理的主流技术。改进的方向是降低处理成本,延长设备、催化剂的使用寿命,研发催化剂快速再生技术。
3.2 催化燃烧法在处理成分复杂的VOCs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。与常规热力燃烧法相比,催化燃烧法所需的燃料少、能耗低,设备体积小,是VOCs的主流处理技术。开发催化活性高、热稳定性好、强度高、寿命长的催化剂,是催化燃烧法的发展趋势。
3.3 负压回收法在处理不凝废气、成分复杂的原料气污染方面应用前景广泛。优点是效率高、无化学反应、无二次污染,回收至燃料管网,可实现废气的二次利用。提高负压回收系统的气密等级、延长负压回收系统运行周期,是负压回收技术的优化方向。
3.4 研发废气治理多联产工艺。如氨气污染、萘污染的治理,开发氨气回收生产硫酸铵工艺,萘回收同步脱萘工艺,在消除大气污染的同时,回收副产品,提高经济效益。
3.5 研发废气一体化治理工艺。开发集成度高、占地面积小、能耗低、操作控制便捷的废气治理工艺,改变目前废气治理设施布置分散,人员劳动强度大、操作复杂的现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