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设备科普 > 深井阳极地床电位分布监测:智能采集仪多层级埋设方案

深井阳极地床电位分布监测:智能采集仪多层级埋设方案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

在深井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中,传统地表电位测量如同“隔靴搔痒”,无法揭示地下深处的真实电位分布。这种认知盲区导致阳极地床输出电流分配不均、局部过保护或欠保护频发,严重影响大型储罐底部、长输管道等关键设施的保护效能与寿命。深井阳极监测的困境,呼唤更精准的测量手段。

突破困局的核心在于分层电位测量。我们开发的智能电位采集仪多层级埋设方案,为0-50米深井阳极提供“CT级”透视能力:

  1. 精密分层感知:沿阳极井筒纵深方向(如0m、10m、20m、30m、40m、50m),每间隔10米精准部署智能电位采集节点,构建完整电位梯度监测网络。
  2. 智能传感与传输:各节点集成高精度长效参比电极、温度传感器及土壤湿度传感器,实时捕获原位数据。采用抗干扰、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(如LoRa),确保数据稳定回传至地面接收主机。
  3. 三维动态建模:地面系统软件实时汇聚各层数据,结合已知阳极位置与输出电流,动态生成沿深度与径向的电位、电流密度分布三维模型,直观揭示“热点”与“盲区”。

华北某大型原油储备库项目的实践有力验证了方案价值。该库区地质复杂,存在显著含水层变化。初期采用单一地表监测,储罐底板中心区域保护电位长期徘徊在-0.78V CSE(接近欠保护临界值),而边缘区域存在过保护风险(局部达-1.25V CSE)。

  • 部署方案:在深井阳极(深度45米)旁同步钻孔,于0m、15m、25m、35m、45m深度精准埋设智能采集节点。
  • 数据揭示:监测清晰显示在25米深度(低电阻率砂层)存在显著电流“泄漏通道”,导致大量电流水平逸散,无法有效抵达罐底中心区域;同时浅层(0-15m)土壤干燥区域电流密度过高。
  • 地床优化行动:基于分层数据,针对性调整阳极分段馈电比例,显著强化25-45米深段输出,并优化浅层回填料电阻率。
  • 效果飞跃:优化后,罐底全域保护电位稳定达标(-0.85V至 -1.10V CSE),中心区域电位提升至-0.92V CSE,过保护区域显著改善,系统运行效率提升约30%,年维护成本预估降低25%。

智能采集仪多层级埋设方案,为深井阳极阴极保护系统赋予了前所未有的“深度视野”。通过精准的分层电位测量数据驱动地床优化,我们不仅能显著提升保护均匀性与可靠性,更能实现系统的高效、经济运行。这标志着深井阳极监测从经验判断迈入数据驱动智能管控的新纪元,为重大基础设施的长寿命安全护航提供了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