储油罐区油气爆炸抑制技术研究现状
2005年,英国Buncefield油库发生爆炸事故,火灾持续5天才被扑灭,造成43人伤亡、2000多人撤离,直接损失约8亿英镑,并且引发欧洲生态危机;2009年,印度石油公司斋普尔油库起火,造成56人伤亡、50万人撤离,持续11天的火灾将油库和临近建筑烧为灰烬;2006年,中石化仪征分输站15万m3原油罐遭雷击起火,直接损失约5亿元;2010年,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储油罐区发生连环爆炸事故。大型油库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概率较高,同时,由于储罐内油气处于密闭空间,火灾往往容易引发连环爆炸等二次事故,给消防官兵救援灭火带来较大风险和难度。
因此,提高油气储罐防火防爆能力建设水平意义较大。目前,国内外在油气爆炸抑制技术方面研究较为广泛,主要分为2方面:一是本质安全技术,即在不改变燃料使用特性前提下,提高燃料自身阻燃抑爆性能,如微乳化技术、抑爆添加剂等;二是被动式阻燃隔爆技术,如阻隔爆技术、抑爆技术、泄爆技术等。由于微乳化处理、抑爆添加剂和外置抑爆剂能够从化学反应层面减缓或停止爆炸反应,因此本文就这3个方面做重点介绍。
微乳化技术
由于水具有较大的汽化热(40.8kJ/mol)[5],在蒸发时可带走大量热量,降低混合气温度从而停止燃烧链式反应。利用水的该特性,部分学者将水、乳化剂、助乳化剂与油料混合制成微乳化油料,发现在满足使用指标要求下,油品阻燃抗爆性能得到提升。
抑爆添加剂
抑爆添加剂通常为高分子型添加剂,通过增大油样黏度来减弱雾化效果,增大雾化液滴粒径,从而减小液滴比表面积和云雾体系的总比表面积。由道尔顿蒸发定律可知,液滴粒径越大,挥发和热分解速率越慢,油蒸气浓度上升速率越慢,最大爆炸压力出现时间滞后、数值降低。
外置抑爆剂
油气爆炸抑制过程是较为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,湍流、压力波、火焰和抑爆剂等因素相互作用。一般认为,油气混合气爆炸原理是自由基链式反应和热爆炸理论。根据作用机理不同,抑爆剂可分为物理抑爆剂、化学抑爆剂和物理化学抑爆剂。
物理抑爆剂
物理抑爆剂不参与爆炸气氛可燃物质组分的燃烧反应,通过吸收部分反应热使燃烧反应速率减慢,大幅降低反应温度,当温度降低到维持反应所需最低温度之下时,燃烧反应将停止,爆炸过程被中断,达到抑制爆炸效果。诸如氩气、氮气、二氧化碳、水蒸气、矿岩粉等都属于降温缓燃型的物理抑爆剂。
化学抑爆剂
化学抑爆剂作用机理主要是捕捉自由基,使之失活,导致燃烧过程中的连锁反应中断,爆炸和火焰传播停止,起到抑制或控制爆炸效果。例如卤代烃、磷酸盐、无机卤化物、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等化学干粉。
物理化学抑爆剂
物理化学抑爆剂综合物理抑制和化学抑制两方面作用机理,混合抑制机理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:一是参与化学反应,并且每一步反应都能够吸收大量燃烧爆炸反应产生的热量;二是受热分解生成惰性气体,稀释混合气中氧气浓度,起到冷却和窒息作用,同时减少油气分子互相接触,形成热辐射、热传导屏蔽效应;三是产生活性基团,代替链式反应基团参与到反应中去,生成稳定产物,降低自由基增长速率。
结论与展望
综上,油气爆炸抑制技术在微乳化处理和抑爆剂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,但有些技术还只停留在实验阶段,缺乏理论支撑;有些技术只适合在特定环境中使用,对于复杂条件下的油气爆炸难以有效抑制;有些技术则忽略了环保要求,对大气环境损害较大。
因此,今后的油气爆炸抑制技术研究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:一是油气爆炸抑制技术的理论研究,为后续新型材料投入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;二是开发环保型抑爆剂,现有卤代烃类抑爆剂对环境破坏极大,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;三是抑爆剂的复配使用研究,通过不同性质、抑爆机理的抑爆剂搭配使用来实现协同效应,达到1+1>2的效果。